其他

和《那年花开月正圆》主创聊完制作想法,我决定献上膝盖

2017-09-25 案例解析64期 影视工业网


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的鄙视看日韩剧的,看日韩剧的鄙视看港台剧的,看港台剧的鄙视看国产剧的。但是今年我们却被国产剧刷了屏,我想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意料之外、但又是情理之中的结果。


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浮躁的IP开始退化,那些真正做事情的人逐渐凸显出来,所以今年优质国产电视剧全面回潮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以《那年花开月正圆》这个原创剧集来说,8月30日在江苏卫视和东方卫视一开播,收视率便创下了喜人成绩,接下来就是该剧长期霸占电视剧日榜、周榜第一,且热度不减。

 

据CSM52城数据显示,《那年花开月正圆》开播当日总收视率高达2.43%;据索福瑞与comScore合作的PC端数据显示,8月30日《那年花开月正圆》首播当日,便创下了PC端观众收视最高规模162.1万人的成绩。在CSM微博电视指数电视剧日榜上,该剧一度连续10天占据榜单第一位。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收视率不降反涨。据CSM52城数据显示,《那年花开月正圆》8月30日至9月21日平均总收视率为3.87%,且从首播开始呈现每日递增的趋势,在第41集的总收视率达到峰值,为5.17%,且有数天单集收视超过5个点,第44、45集更达到了单台破3的收视率,完全显示出一部热剧的势头。

 

除了收视成绩让人赞叹之外,《那年花开月正圆》在口碑方面也好评如潮。开播之后,豆瓣评分一直维持在8分以上,这对于一部国剧来说已经非常优秀。《那年花开月正圆》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局限于旁观者的角度对于原因更多的只是猜测。为了解开这个答案,影视工业网也有幸专访了该剧的总制片人赵毅和导演丁黑,从该剧的制作定位到制作的思路发展,两位都给出了十分中肯的解答,关于剧情走向的讨论丁黑导演也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本文会从四个角度多方面的解释《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制作背景:


1,《那年花开月正圆》受众分析;

2,在故事讲述上,制片方和导演所遵循的规则;

3,在制作、包装形式上的考虑安排;

4,对于演员的选择和考虑。


这四个角度是创作一部剧必须跨过的四个阶段,也是决定一部剧气质、灵魂的关键步骤。

 

如果您看过此剧就会发现,《那年花开月正圆》在制作上非常不同,其他不论,单在服装设计方面,叶锦添老师就为这部剧设立了独特的服装美感。在制作上该剧也尝试了许多不同的表现手法,一镜到底的拍摄方法、同期声、色调上的冷暖色差等等。那《那年花开月正圆》为什么会采取这些制作方式,导演和制片人会在这篇访谈里告诉你答案。

女性、传奇、励志剧的定位




在悲剧的底色上来确立和塑造人物,把一个悲剧的人生,活出喜剧的特质。





影视工业网:《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制作定位是什么,以及是怎么得出的这个定位?

 

丁黑:《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制作定位是:女性、传奇、励志剧。而大女主、言情、商战、创业、宅门,只是这个题材上带来的元素,我们也没有去刻意回避,而这些元素也是一个好故事必须具备的。

 

首先,传奇既来自于内容也来自于人物。剧中人物的人生命题,或者她所阐释的生命道理,是我们选取“传奇”的依据。这种人生“传奇”也和我们为整部剧定下的明亮、欢快、乐观的基调相吻合。其实周莹的人生很悲惨,在清末那个年代,女人死了丈夫然后又陷入到很多麻烦之中,这是非常悲惨的。但周莹却凭借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那种时代背景下活出了自己的“传奇”,所以“传奇”这个定位是和整个故事想表达的理念相吻合的。整部剧的造型和影像基调是明快、鲜亮的,色彩也采用明媚的处理方式。整体布光上我们也多采用平光,然后用冷暖色差做对比。我们就是要在一个悲剧的底色上来确立和塑造人物,把一个悲剧人生活出的喜剧特质表现出来。

 

这部剧的风格定位也基于这些元素考虑:第一,周莹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第二,在历史上,关于这个人物的资料有限,所以我们在编剧上确定了一个原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基点,在故事的结构、脉络以及人物的创建上,我们有了非常大的想象力和自由度。比如场景造型上,我们并不完全拘泥于西北或陕西的建筑、色彩特色,只取精神层面和特质上有代表性的东西,这对于创作来说是解放。陕西的古建筑大多数已经被拆掉,想要完成这样一个体量的电视剧,当地真实的场景已经不能满足拍摄需求,只能靠搭景。既然要搭景的话,我们就想在视觉上有些新的突破,也有了新的要求。也正因为这部剧的定位不是写实风格,所以创作的自由度就会解放。

  影视工业网:那在观众层面的定位呢?

赵毅:观众以女性为主,《那年花开月正圆》虽然讲的是100多年前的故事,但我们在很多地方都是用心的去做能和今天观众交流,且具新鲜感的东西。

 

周莹这个角色能够跟今天的女性观众产生什么关联,这是我们在创作时花费很大精力去攻克的一个难点,所以我们一直是在一个推翻和自我推翻的过程中去塑造周莹这个角色。周莹能够在各种条件限制的环境下,做出惊人而卓越的成绩,我们相信她一定面对过许多困惑和挑战。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情感或家庭生活上,周莹一定是在困境中不断做出选择与割舍后才逐渐成长的。这其实和今天的女性观众是相通的,她们一样要面对来自工作和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与冲撞,所以我们想把在周莹身上的得与失和她不断地挑战并取得成功的过程展示出来。

 

包括在制作时,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她更能被年轻观众接受,因为年轻观众是传播的主力。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周莹这个人物和今天的女性有对照,而且要有代入感。影视还是内容为王,所以一切假设还是要来自于内容本身。其实周莹这个人物是一个超越时代的角色,否则她也做不出这么具有“传奇性”的事情。在当时就超越时代的女人跟今天的观众一定会有很多容易结合的地方,所以我们在剧本创作时就不断的去挖掘这个点,在拍摄制作上也注意去凸显周莹和当下结合的部分。

尊重创作规律,把故事讲精彩




要把故事讲精彩,除了要找到大的戏剧构成,还要寻找到整个故事的推动线。





影视工业网:有了“轻快”、“传奇”的定位,你们还会从哪些角度去考虑,这个剧怎么能更好地被观众接受?

 

丁黑:在创作过程中,作为创作者只能沿着创作规律进行创作。要把故事讲精彩,除了要找到大的戏剧构成,还要寻找到整个故事的推动线。我们的编剧苏老师有特别丰富的想象力,在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非常多好看的戏,人物的发展都是在情理之中又是在意料之外的,不断地翻转、遇到险境,然后又突破、重生等等。这些都是在强化故事性,强化情节的曲折性,而这些曲折和被强化的故事背后,都是因为周莹这个人物强大的支撑力。周莹的内心十分丰富,古怪精灵、悟性非凡,同时又有经商处事的天赋,还有她的疾恶如仇和从善如流。所以人物性格和故事都是相互作用的,故事情节的曲折是人物所为,而人物的复杂性和丰富使得故事更好看。


周莹这个人物作为清末背景下的一个女性,她本身所涉足的社会生活很乏味,电视剧只能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上去展示她的事业和精神层面。那么,人物的最终目标被定了,所有的构建也就成立了。包括各个家族之间、家族内部的斗争,整个创业的艰难,创业与整个时代的关系,还有各个关系的代入和体现,我们又会以情感关系来切入,整个构建都是一个互动和有机的过程,所以它才会最终形成这个剧。

 

影视工业网:作为以女性为主的剧,如何反套路,避免所谓的“玛丽苏”?

 

丁黑:大千世界,切入一个故事或切入一个人物,会有不同的层面。但是,没有哪个层面可以避开男女关系、避开情感关系不写。其实所谓的“戏”,不外乎就是以女性或是男性或者男女平分秋色而构成。所有的故事不外乎就这三种类型,这是戏剧的一个规律,或者是生活的一个特质。

 

我们从创作这个剧本时,就非常明确地表示要杜绝“玛丽苏”。玛丽苏最重要的特质是女性的不自主、不独立,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她要用一些姿色或者楚楚可怜来赢得男人的同情,让男人为她做很多事情。但这个故事里,周莹恰恰是一个内心非常强大的人物,所有的事情多半来自她本人的创造。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写人,肯定就是男男女女,不可能没有男人,但是如果去细数周莹的所有人生脉络。从她开始到吴家,包括在吴家的整个过程,她获得的一切,都是因为她的性格特色、聪明才智,以及她对于周围人的影响。正是她的个人魅力使得吴聘喜欢她、包容她,这才有了情感态度的转变;正是她的责任与担当,才使得她在吴聘去世后撑起了整个东院,所有的艰难与困苦全靠她自己一个人来抗。

高举高打,把投资花在精准的地方,

做一个精品大剧。




只要把钱用在了观众能够感受到的画面里,那就值得去花。





影视工业网:这部剧在视觉语言的上创造,是什么时候开始考虑的?

 

赵毅:在创作的时候,我们始终带着“如何创作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剧”这个问题去思考。从创作剧本、到拍摄以及后期制作,这个问题贯穿了整部剧的始终。我们花4个多亿的制作成本去拍摄这部剧,对于我们来说,一定不能做成一个自我欣赏的东西。反过来,我们想把这部剧的主题、精神、价值观去表达出来,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并能再次传播,这样才能更加实现我们的初心。可以说商业方面的考量和结合,我们是费了很大的功夫去琢磨的。这个思考一开始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要市场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一个好的故事和如何让更多的人看到和感受到这个故事,这两者对于我们来说同样重要。包括在平衡预算上,我秉持的一个原则就是:只要把钱用在了观众能够感受到的画面里,不管是道具、美术、演员表演、镜头表现等等所有的东西,钱就是花的值。所以在创作时,我们必须要回归创作的本质,拍出一个让更多人喜欢看、且能够回味的故事。


丁黑:我出身自电影厂,所以用视觉参与创作的意识会比较强。通常塑造人物,主体肯定是演员,但作为有电影情结的人,讲述故事不会单方面的完全用演员来完成人物。所以,镜头的调度、光线的处理都是为了更好的用另外一种方式来阐述,也就是创作者对整个人物的塑造。因为制片方也希望追求制作一部精品剧,也正是“精品剧”的制作定位,他们在设备条件、成本条件都给了我充分的支持。影视的发展,是基于技术设备的支持,而技术背后是资金的支持。有了片方的支持,所以我才有了更好的表现手法。在这部剧里,视觉和声音的呈现都参与到了整个故事的创作,或者说它们成为了故事中的实际内容。比如色彩方面,我们整部剧都是明快、鲜艳的影像基调,这种影像基调和主人公的经历产生反差,从而加大了悲剧化的力量冲突。

 

片中有几个长镜头的用法,都是想用最强烈的画面冲击力来实现以往只靠演员去说,或只单独依靠演员的表演来达到的表现手法。长镜头的冲击力,或者处理长镜头所产生的情绪画面,它给观众带来的想象力、感受力更丰富。很多情况下,让演员去处理一种情绪,比如悲伤,他可能表达上就会比较直接,悲伤就只能给到一个悲伤。但是当长镜头去表达悲伤的时候,镜头的运动以及镜头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更深层的意思,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用造型语言或者用视觉语言讲故事的原因。

举一个例子来说,周莹醉酒之后经过长廊,她仿佛见到了吴聘,当她走到院子里,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和吴聘,这时候我们把镜头给到了全景,但是这个全景我们是由周莹的近景拉到的大全景。这样既表现了周莹的喜悦和欣喜,而画面的运镜节奏也把情绪传达给观众,所以这个画面很容易就“情绪”解释的非常清楚,这是任何台词和表演所做不到的,也正是视觉语言的力量。(戳我,观看《那年花开月正圆》长镜头拍摄解析)

 

包括本剧的同期声。其实同期声的制作非常麻烦,但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同期带来的感染力和真实性都是无可替代的。同期声会加剧环境的感染力和演员表演的冲击力。因为只有在同期声的情况下,演员的台词和他本人的形体才能够融为一体,创作出属于演员自己的味道。所以就个人角度来说,我更喜欢同期声,就会坚持使用,哪怕它再麻烦,但我相信这是观众所能够感受到的。


孙俪展现品质,男演员表现反差性




一个好角色的诞生离不开一个好剧本,就是人物和故事写的特别扎实,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规律。





影视工业网:演员选择上是如何考量的?

 

赵毅:周莹这个角色我们只和孙俪这一个女演员谈过,她本人看过剧本之后很是喜欢。再加上当年《玉观音》她和丁黑导演就已经有过合作,有默契和信任的基础,所以大家在合作上也是一拍即合就决定做这件事情。

 

从制片方的角度考虑,选择孙俪老师我们基于三点考虑:第一,孙俪在电视剧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她的演技和敬业态度都是业内顶尖级的。第二,她跟导演之间有良好的信任和深厚的情感。第三,是她对导演的创作态度和品质的信任。这份信任,也是大家能够合作“新东西”的基础底色,有了这三点,大家才有了沟通的基础,这样才能为这个大胆尝试打造出一个实现的平台。

 

对于男演员来说,在选择上第一个要求就是他们要有用心创作一部好剧、好角色的态度。评判的一个简单条件就是,拍摄的六、七个月期间不能轧戏。还有就是男演员必须剃头,这是我们最坚决的一个标准。第二点,就是看演员和角色之间的融合性和反差性。所谓的融合性就是指演员必须要具有对这个角色的创作能力。而反差性在于,我们希望每一个男演员在这部剧中所塑造的角色,和以往留给观众的印象是有反差的。就像陈晓这样一个乖乖小生,来演一个不羁的富二代;何润东这么一个健壮帅气的男孩,演一个温润的君子;任重,这么一个比较爱逗、爱笑的人,去演一个严肃、古板的父母官,这就是既有演员和角色的融合性又有他的反差性。

 

影视工业网:到了现场,导演如何和演员沟通?

 

丁黑:一个好角色的诞生离不开一个好剧本,就是人物和故事要写的特别扎实,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规律。有了好的角色,才能把好演员的表现力,以及潜在的一些东西激发出来,这是一个相互作用。所以我觉得导演这个角色,就是理性地去看剧本,然后找到他熟悉的演员,判断两者加在一起会有的反应,但是会有什么反应靠的是直觉。

 

这个判断就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套路,有时候就是一种直觉。在我的工作中,一个戏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去沟通,而另一个戏就会采取别样的方式,不同的演员,沟通方式也不一样,这个也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就像这个戏的沟通方式,我过去也采用过,就是大家早一点集中,早一点围读剧本。然后用这种方式向每一个演员传达我对剧本和角色的认识。在围读过程中演员也表达出他对人物和剧本的理解。用这样的方式,大家建立起对这部戏的一个整体认识,形成一个整体的表演风格或表演概念。当然,有些重要的人物可能会单独聊,要聊透,因为他们的角色比较重要,也会影响到其他角色的反应,所以这几个人物立住了,整个剧就对了。


商务合作:1771034305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